安娜·路易斯·斯特朗:“中国是理想的归宿地”
1963年,斯特朗在北京台基厂的住所。新华社发
安娜·路易斯·斯特朗,美国进步作家、记者。她曾六次来到中国,人生旅程的三分之一在中国度过。她热爱中国,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,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”
抗日战争胜利后,1946年斯特朗第五次来到中国。在宋庆龄的帮助下,她于7月31日访问了延安。
延安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。斯特朗发现,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们工作时间很长,但维持生存的食物却很少,到了冬季减为每天两顿饭,主要吃小米和瓜菜。他们在寒冷的窑洞里工作,坐在木凳或长凳上,点的是昏暗的小油灯。但在这里,斯特朗感到无比愉快,这是她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。“尽管生活条件艰苦,但是欢快的友情却使艰苦变成了乐趣。”
在延安的采访中,斯特朗听到最多的词汇是“人民”。她认为,“到人民中去”“向人民学习”等话语,“表达了一种永恒的爱和一种最终的信念”。到达延安一周后,她在杨家岭见到了穿着大块补丁衣服的毛泽东。斯特朗的第一印象是,毛泽东身材魁梧,毫不拘束,“举止像美国中西部的农民,缓慢、有力而从容”。他们坐在窑洞外一棵苹果树下,围坐在一张桌子旁。毛泽东的小女儿在他膝前玩耍。谈话开始不久,斯特朗注意到毛泽东居住的窑洞上方草丛有响动,考虑到前不久这里刚刚遭遇敌机轰炸的险情,她很警惕。毛泽东告诉她,是邻居家的孩子们对他的外国客人感到好奇,躲在上面偷看。
毛泽东向她分析了中国革命和世界的形势,并在这次谈话中提出了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”的著名论述。他说:“看起来,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,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。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,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,而是属于人民。”担任这次谈话翻译的陆定一起初把纸老虎译成“稻草人”,但毛泽东不同意用这个词,纠正说纸老虎不是插在田里的死的东西,它吓唬的是孩子而不是乌鸦。它看起来像一头危险的猛兽,但实际上只是纸糊的,一遇潮就软了。斯特朗听到这句话,简直欣喜得如获至宝。这个论断很快传遍了国内外,深入人心,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巨大的力量。
1962年5月28日,斯特朗参观浙江省富阳县三山人民公社。新华社记者 沈楚白 / 摄
1958年,72岁的斯特朗第六次来中国访问,随后在中国度过了她的余生。在新中国遭到封锁、歪曲和误解的年代,她冲破重重阻力来中国定居,需要巨大的勇气。她说:“我认为中国人民比任何人更知道人类要走的道路。”
1958年10月1日国庆节,斯特朗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,观看盛大的国庆庆典。在观礼台上,毛泽东同她握手,询问她的健康情况,并对她说,如果当时知道需要那么长时间你才能回到中国,当初就不会让你离开延安了。斯特朗与毛泽东的合影被刊登在各大报刊上,同时发表的还有1946年他们关于“纸老虎”的谈话。
来到中国后,斯特朗心情愉悦。对新中国深切的热爱,使她的写作精力更加旺盛。她要写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延安时代的光荣传统,她要让世界人民尤其是美国人民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国,她要使对中国有误解的人们改变看法。一本新型的英文刊物《中国通讯》,在1962年诞生了。为了办好这本刊物,斯特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。她阅读中外报刊,到各地去采访,与工农兵群众接触。
她不知疲倦地工作着,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。年逾古稀的斯特朗工作起来严肃认真,每写一篇文章,总要结合当时的形势和读者的问题,构思出恰当的主题。写作时,她反复推敲和修改完善,有时修改多达十余稿。有时夜深人静,忽然有了好的想法,她就半夜起身,坐到打字机旁工作起来。在她的努力下,《中国通讯》一共编写了69期,发展到用6种文字出版,发行到世界许多地方,每期印刷四五万份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。1970年3月,斯特朗因心脏病医治无效,在北京逝世,终年85岁。
斯特朗一生追求真理,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,她热情支持中国人民的独立、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,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尊敬。
作者:单伟(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七部审稿处处长)
声明:本刊出版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。
来源:《中国新闻发布》杂志(实务版)第006期 我的中国故事栏目
监制:上官子健
责任编辑:高磊
编辑:胡梦飞